一个心理学的吊诡定律是——少,比多,更多!越多物质,越多烦恼;膨胀了,也就不那么稀罕了…

亲,1111,你买了吗?

我想这是很多人见面时互相的问候,跟“吃了吗?”一样,显得好接地气的说。

每当我打开快爆炸的衣柜,总有一些在打折时疯狂买进却一次没穿过的东东跳出来碍我的眼,提醒我冲动购物的时候是有多么的失去理智丧心病狂——不过,我买它们的时候,我当时真的很快活;

每当我换季,把衣柜里不穿的衣服刨出来,再把要穿的衣服塞进去,看着满坑满谷的衣服,对自己大喊一声“剁手!”似乎都太便宜自己了,“去跳楼吧”也不足以掩饰内心的懊恼不迭,衣服衣服到处是衣服!!我怎么这么能败家呢?!——不过,我买它们的时候,我当时真的很快活;

每当想要健身,我最开始筹划的不是做什么运动去哪儿做运动,而是…问题来了——我健身时候要穿什么?于是买完上衣买裤子,买完裤子再配双鞋,然后…然后是不是再来个棒球帽更带劲呢?那么,那么包包到底要怎么配才有整体效果?于是为健身装备忙叨了好几天,可是健身这事儿却迟迟没有开始——不过,我买它们的时候,我当时真的很快活;

曾经有无数的文章把购物狂的心理成因解释为——为了快活,我想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但是仅仅是为了快活就会如此“失心疯”吗?应该…还有…别的…吧。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个“狄德罗效应”,拿来分享给大家——

“丹尼斯·狄德罗是一位艺术评论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原本,在他的小公寓里,狄德罗穿着他那破旧的睡袍,直到一天他的朋友送了他一件漂亮的深红色睡袍。狄德罗很喜欢它,但发现新睡袍和他廉价的旧家具格格不入。于是,他把草椅换成了皮椅,又换掉了书桌和墙上的贴图。之后,又开始换掉他的日常服——结果,狄德罗负债累累而郁郁寡欢,只好打工来继续供养他漂亮的房子。他原本是物质的主人,后来却变成了一件睡袍的奴隶”

我也曾听说过这样的段子——

男女主人买了带花园的大房子,装修精致,布置舒适,然后每天起早贪黑辛苦的去外面打拼去赚钱供这个房子和打扫房子的保姆。那么保姆呢?每天打扫完卫生后浇浇花园、泡泡茶、抱着小狗狗、倚在窗边看看落日,享受着这个舒适精致的大花园大房子…一天又一天。房子的主人成了房子的奴隶,而真正享受的人却不是拥有它的人,这是不是很讽刺?

那么买啊买啊,我们买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买的是一个“更让自己满意的生活”和“更让自己满意的自己”。我们常常会把别人跟她的外部装备联系在一起,他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拎什么包,直接反应了他的收入和品位,那么好,我们当然也会这样看待我们自己,于是,我们要通过“物质的更新换代”让自己不停的升级!这还不单是外表的需要,更多的是内心的需要——我值得拥有更好,更多!


其次,我们要通过购买这种物物交换的行为让自己充满对生活“一切尽在掌握”的成就感,“买得起”意味着“hold得住”,意味着你对你的生活有更多的主动权。你能决定要它还是不要它,你可以对这件商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你想怎么打量就怎么打量,你付钱它才值钱,你没付款它对你就毫无意义,它的价值是你给的——这对人可没那么好使,可是对物质,你能享受做主人的杀伐决断的快感,这感觉真的不错!

不过,慢着,一个心理学的吊诡定律是——少,比多,更多!

朋友生日,你送去一个礼物一定比你捧了花花绿绿一大包更让他印象深刻,而物质对于你自己,也是一样。越多物质,越多烦恼;膨胀了,也就不那么稀罕了…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断舍离,都有能力过回极简生活,是我们自己不愿意,我们总以为物质就是“自我的延伸”,那满身的logo代表的就是一个有“范儿的我”,褪去那些叮叮当当的名牌,我还有“灵魂的气场”吗?而那个“灵魂的强大气场”,其实才是一个成熟又成功的人更加值得拥有的!

“金钱是通往幸福的桥梁,但我们并不住在桥上。”——《金钱哲学》里的这句话会不会让双十一疯狂购物的我们稍微清醒一些?这一天是商家的,不是我们的…低头看看“购物车”里那些有的没的,如果能,点一下“删除”,听听心里轻松又清脆的掌声吧!


文/青音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自白菜卖故事>>本文地址:http://www.bcmgs.com/pro-double-ten-businessmen-is-not-your

0 还没人赞过...